MARC状态:已编 文献类型:电子图书 浏览次数:19
- 题名/责任者:
- 大学·中庸:青少版/(春秋)孔子及其弟子著 李君兰译注
- 出版发行项:
- 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15.12
- ISBN及定价:
- 978-7-5063-8775-0/CNY26.80
- ISBN及定价:
- 978-7-5063-8372-1/CNY26.80
- 载体形态项:
- 252页;21cm
- 丛编项:
- 作家版经典文库;069
- 丛编项:
- 小书虫读经典
- 个人次要责任者:
- 李君兰 译注
- 团体责任者:
- 孔子及其弟子 (春秋) 著
- 题名主题:
- 《大学》-注释
- 题名主题:
- 《中庸》-注释
- 学科主题:
- 儒家
- 中图法分类号:
- B222.12
- 提要文摘附注:
- 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至于《大学》的作者,程颢、程颐认为是“孔氏之遗言也”。朱熹把《大学》重新编排整理,分为“经”一章,“传”十章。认为,“经一章盖孔子之言,而曾子述之;其传十章,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。”就是说,“经”是孔子的话,曾子记录下来;“传”是曾子解释“经”的话,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。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,为孔子后人子思所作,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。从人性来讲,就是人性的本原,人的根本智慧本性。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“临界点”,这就是难以把握的“中庸之道”。
- 使用对象附注:
- 青少年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| 条码号 | 年卷期 | 校区—馆藏地 | 书刊状态 | 还书位置 |
B222.12/E0118396 | E0118396 | 罗庄校区—电子图书 | 可借 | 电子图书 |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